新华社郑州12月12日电 题:走向更高质量开展——刘庄的40年“美好路”
冬日的豫北寒意渐浓,可走进刘庄却处处温暖。这个坐落河南省新乡县黄河岸边的小村庄,尽管只要1000多亩犁地和1800多口人,但全村每家每户都住着4层别墅,村里免费供暖;免费供给肉、奶、蔬菜、生果;孩子们免费上学;村里担任养老,乡民们享用免费医疗、免费旅行等50多项福利;2017年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7万元。
改革开放40年来,刘庄坚持走团体经济、共同富裕的“美好之路”,不断迈向更高质量开展。
34年前,从临村嫁到刘庄的张传兰,榜首次在“不年不节”的时分吃上了肉。“之前光传闻刘庄富,但是没有想到日子这么好,一个人五天半斤肉、一天半斤奶,住的是二层小楼,穿的是新棉衣。”张传兰慨叹说,“真像做梦相同。”
新中国建立前,刘庄穷得叮当响,其时流传着一句话:“方圆十里乡,最穷属刘庄”。卧在黄河故道旁,刘庄受尽了苦。全村的土地被4条深3米的大沟切成了750多块碎田,当地人管这些地叫“耷拉头”“盐碱洼”“蛤蟆窝”,彻底靠天收。到建国时粮食亩产只要50来公斤,棉花亩产只要10来公斤。
1952年,年仅21岁的史来贺中选刘庄村党支部书记,榜首件事便是带领大众改造土地。在他的带领下,刘庄全村男女老少齐上阵,肩挑、车拉、人抬,起岗填沟、拉沙盖碱。有人计算,刘庄人总共搬了200多万土方,假如一方方连续排起来,能够从北京排到广州。
到60年代,刘庄就完成了粮棉的双高产,成为全国最早一批处理温饱的先进村。刘庄的700多块碎地也连续变成四大方旱能浇、涝能排的良田。刘庄人又开河挖渠,修桥建闸,打井架电,硬化途径,使田间工程配套,为农业稳产高产、优质、低成本打下了根底。
12月4日,作业人员在河南省新乡县刘庄华星药厂作业。这儿的作业人员大多是来自刘庄和周边的乡民。新华社记者朱祥摄
填饱了肚子还要过更好的日子。60年代,刘庄办起了奶牛场;70年代,刘庄开办了机械厂,制作新式耕具和农用机械配件,到1978年,刘庄村团体收入已达到126万元,人均团体分配298元,成为“华夏首富村”。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举行令人振奋,但刘庄的路要怎么走,乡民们还摸不着头脑。史来贺带领乡民用了3年时刻学习全会精神,而且和刘庄的实践联系起来。本年现已63岁的刘俊荣依然清楚地记住当年全村人学习评论的场景。“整整3年啊,咱们每天都学习三中全会精神,评论刘庄未来要怎么干,咱们从公报里总结出辅导刘庄开展的165个字,任何一个人都背得滚瓜烂熟,到现在张口就能说出来。”刘俊荣说。
改革开放给刘庄指明晰方向,也为刘庄的腾飞插上了翅膀。1982年头,刘庄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实施团体专业联产承包责任制;1983年,全村团体收入达411万元,比1980年翻了一番;1985年,刘庄看准肌苷未来商场开展的潜力,出资1500万元建造了华星药厂,一个小村庄开端做起了高科技的生物制药。只是5年时刻,华星药厂开展了10个分厂,出产几十种原料药和制品药,产品一半以上出口。
到2003年史来贺病逝时,刘庄的固定资产已达到9.9亿元人民币,出口创汇3478万美元,乡民渐渐的开端享有住宅、入学、医疗、用水等30多项日子福利。
“改革开放给刘庄指明晰路途,激发了生机,让咱们更坚定地开展团体经济,走有不同的共同富裕的路途,这是刘庄开展的最强动力。”曾任刘庄村党委书记的史世领说。
12月4日,河南省新乡县刘庄乡民张传兰在家中照看孙子。 新华社记者朱祥摄
刘庄村61岁的乡民张贵忠在华星药厂作业,他白日上班,晚上回家带孙子,节假日全家人一同出去旅行。“我想一向干下去,村里带着咱们过上了好日子,我也想为村里多干点事,多出点力。”张贵忠说。
“创业难守业更难,要想守好业,有必要立异业。”现任刘庄村党委书记刘名宣说。进入21世纪,刘庄开端向绿色开展转型,2004年自动关掉了每年盈余上千万元的造纸厂,而且投入近6亿元进行环保改造。
为进步立异开展才能,2003年起刘庄与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等10多家闻名科研单位、高校“联婚”,组建了刘庄生物医药技能研究中心,自主研制几十项高科技产品。现在,刘庄已成为国内最大的肌苷和抗生素、维生素原料药出产基地之一。
“农业是村庄的底子,刘庄的开展不能丢掉农业。”刘名宣说。上世纪80年代起,刘庄的农业出产就现已完成了机械化和专业化,近些年现代化程度更是不断的进步,全村1050亩犁地只需要19个人经营管理,粮食亩产稳定在1000公斤以上。
想象未来,刘名宣决心满满:“从平地改土进步粮棉产值,到改革开放开展团体经济,刘庄一向走在村庄开展的前沿,今日刘庄依然在探究村庄更高质量开展的路途,建造美丽村庄、完成村庄复兴还看刘庄。”
12月4日,作业人员在河南省新乡县刘庄华星药厂作业。这儿的作业人员大多是来自刘庄和周边的乡民。 新华社记者朱祥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