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中国乡村发展得慢慢的变好”

日期: 2024-11-15 作者: 客户现场

  

“希望中国乡村发展得越来越好”

  中国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取得新进展。本报记者近日采访3位在华工作的外国专家学者,听他们讲述在中国乡村的所见所闻。

  不久前,西北大学客座教授、挪威国家统计局高级统计师安德斯·艾克兰与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团队来到陕西省咸阳市通洁农林废弃物综合利用有限公司,参观了解秸秆综合利用项目。厂区里的枝条粉碎设备、生物质燃料仓库、有机肥生产车间、生物质燃料颗粒专用炉等引起艾克兰的浓厚兴趣。

  “把废弃木材、作物秸秆等生物质原料制成颗粒,放进专用炉燃烧,相比燃煤炉具减排效果明显,又能实现农业生物质的综合利用。”公司负责人寇明谦介绍,农户购买这种专用炉还能够获得政府补贴。

  艾克兰说,通过实地参观,他加深了对中国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实践的理解,也了解到应对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的中国智慧。

  2016年,作为中国国家外国专家局高端外国专家,艾克兰开始在西北大学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他与该校经管学院团队一起,研究“应对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的经济政策与环境政策”,取得丰硕成果。艾克兰也因此获得陕西省人民政府授予在陕工作外国专家的最高奖项——“三秦友谊奖”。

  去年9月,艾克兰跟随调研团队前往陕西省安康市宁陕县渔湾村考察。坐着小火车穿梭在稻田中,看到秦岭四宝之一——朱鹮在田间嬉戏,艾克兰不断称赞:“这里太美了!”

  秦岭崇山峻岭、层峦叠嶂,是中国地理南北分界线,渔湾村坐落于秦岭南麓腹地。这里地形独特、环境优美、物产丰富,给艾克兰留下了深刻印象。

  因交通落后,人口外迁,渔湾村曾面临空心化问题。通过建设“渔湾逸谷”田园综合体项目,渔湾村有序流转了村里770余亩土地发展现代观光农业,还盘活村民27处闲置宅基地和4000多平方米闲置农房发展民宿旅游,探索出一条乡村振兴发展之路。

  “渔湾村尊重自然、尊重乡土人情,以农业为基础,找到了适合自身的乡村振兴发展动力。”艾克兰说,“曾经面临空心化的渔湾村因地制宜盘活资源,转变为吸引村民回流的美丽乡村,这种乡村振兴模式不仅适合在中国推广,也值得其他几个国家借鉴。”

  从2020年至今,华南农业大学昆虫系巴基斯坦籍副研究员阿里·肖卡特和中国团队一起,在广东省潮州市潮安区凤凰镇开展珍稀古茶树修复复壮和茶树病虫害绿色防控项目,探索实施“政+校+企+村”共建共联的乡村振兴实践新模式。

  凤凰镇有900多年的茶叶栽培制作历史,是全国著名的茶叶产地之一。通过统筹做好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凤凰镇实现了以“一片叶子”富一方百姓,如今正着力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在凤凰镇,肖卡特与茶农结下了深厚友谊。“我的中国朋友涂志庆是制茶非遗传承人。他二十年如一日记录着每道茶的制作流程与工艺,并帮助其他茶农提高种植技术,推动当地茶叶产业高质量发展,这种精神令人敬佩。”肖卡特说。

  2006年,肖卡特来华留学,2009年从华南农业大学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专业毕业后,便留在中国工作。在他看来,过去10多年,中国农业农村领域发生了巨大变化。“现在的中国农村越来越漂亮,道路等基础设施日益完善,农村人居环境显著改善。在中国政府的支持下,农业产业加快速度进行发展,农村持续焕发新活力。”

  肖卡特多次到访湖北、湖南、广东和海南等地的村庄,考察或开展农业生产和科研相关项目。他发现,慢慢的变多的人才正在回流农村、扎根农村。“这和中国重视乡村人才教育培训密不可分。中国政府从农村发展需求实际出发,综合利用资源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这是一项具有长远眼光的宏伟事业。”

  肖卡特表示,自己所在的科研团队与乡村全面振兴工作有不少交集。“中国政府鼓励经济发达的地区、具备专业相关知识人才的高校和科研机构与地方农业有突出贡献的公司合作,充分的利用当地资源和地域优势,为农村提供产业急需的管理经验、产业化关键技术和专业人才,帮助农村实现加快速度进行发展。”

  多年的研究工作让肖卡特对中国乡村感情深厚。“今后,我将和中国同事一起,继续农业病虫害绿色防控相关教学科研工作。”他说,“希望中国乡村发展得慢慢的变好”。

  5月,斯里兰卡籍真菌研究专家萨曼塔和妻子来到云南省曲靖市麒麟区茨营镇吴官村,展现在他们眼前的是一幅阡陌交错、美丽宜居的乡村画卷。

  在泰国读完博士,萨曼塔和泰国籍妻子萨瓦卢卡来到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完成博士后研究,如今入职曲靖师范学院,研究方向是真菌利用。

  在吴官村村民李燕琼家的院子里,萨曼塔一边查看菌子的生长情况,一边向记者介绍:“这是平菇,以前我们主要在实验室研究,如今平菇在农民院子里已经实现商品化种植。”

  麒麟区供销社选择部分农户进行试点,利用老旧房屋、空置房屋、废弃畜舍和房前屋后的空地开展食用菌种植,不仅全程免费为农户提供技术指导,还实行保底价收购,让食用菌成了村民的“致富菌”。

  “平菇栽培投资少、见效快,而且管护技术难度低,很适合农户家庭种植。”萨曼塔说,当地政府不仅引导农户选择正真适合产业,还提供技术指导、联系销售渠道等服务,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农民的能力短板。“在中国乡村全面振兴的实践中,除了改善基础设施和发展产业,政府主动引导农户和提供服务发挥了及其重要的作用。”萨曼塔说。

  顺着平整的乡间大道,萨曼塔走进曲靖市豪阳土产日杂有限责任公司的食用菌种植基地。一排排菌包摆放得整整齐齐,空气中是菌子独特的清香。新长出的食用菌层层叠叠,鲜嫩饱满。

  萨曼塔捧起一个菌包向记者解释道:“食用菌不仅收益可观,而且菌棒营养丰富,经过简易地处理可再次还田入土,成为农作物的有机肥,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

  “产业发展给村民带来不错的收入,家家户户房子盖得都很漂亮,生活在这样的村庄是种享受。”漫步乡村,萨曼塔感受到勃勃生机,“从脱贫攻坚到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中国的发展经验值得学习借鉴。”

  云南省将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列入八大重点产业,持续完善联农带农机制。“不管是政策支持,还是资产金额的投入,中国政府主动作为,有效促进了乡村发展。”萨曼塔表示,中国政府重视农业科学技术创新,他在中国的研究有保障也很有成效。

  云南盛产野生菌,不少野生菌都有极大利用价值。萨曼塔计划继续留在曲靖,成立真菌研究基地,加强食用菌与绿色农业等领域的研究。同时,他也希望能够通过校企合作,推动曲靖市食用菌产业高质量发展,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我将积极促进斯里兰卡和中国开展农业交流合作,努力把中国农业农村发展经验分享给其他几个国家。”萨曼塔说。

  日前,北京理工大学张军院士团队首创片上光谱复用感知架构,自主研制了国际首款百通道百万像素高光谱实时成像器件,其光能利用率创造了世界纪录。相关成果日前在《自然》期刊发表。

  中国石化在天津南港正式投用国内首座冷热能互换站,年解决能力超260万吨。

  13日,全球首个吉瓦级海上光伏——国家能源集团国华投资山东垦利100万千瓦海上光伏项目首批光伏发电单元成功并网,成为全世界率先成功并网的最大海上光伏项目。

  当前,我国全方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基础扎实,农业现代化正向纵深迈进,更需要铆足干劲、再接再厉,大力提升农业发展的质量和水平。

  北京大学郭雪峰教授、山东大学李延伟教授和北京大学莫凡洋教授等联合研究团队,通过在芯片上对开环易位聚合反应的在线调控,实现了单个聚合物的精准合成,有望为聚合物材料精准制造与有机合成领域带来革命性进展。

  构建具有我国特色的工程师认证制度,应从我国实际出发,形成一个由政府人才综合管理部门主导,由产业部门、企业、院校、工程界和专业社会组织紧密合作、合理分工的治理体系。

  近日,由中国企业承建的南非最大的可再次生产的能源项目——红石100兆瓦塔式熔盐光热电站顺利实现并网发电。

  世界气象组织在《联合国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框架公约》(以下简称《公约》)第二十九次缔约方大会(COP29)期间发布报告说,2024年有可能成为有记录以来最热的一年。

  在刘汉龙指导下,肖杨凭借在微生物加固土体力学领域的丰富研究成果,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

  到点自动发车、区间自动运行、到站自动对标停车、车门站台屏蔽门联动开启……京张高铁在全球第一次实现了运营时速350公里的有人值守自动驾驶。

  中欧科技合作“龙计划”2024年海洋遥感高级培训班日前在海南三亚开班。在11日上午举办的开幕式上,近30位国内外遥感领域知名专家和近60位来自海洋遥感领域优势科研院所与高校的青年科研人员共同参加活动。

  近年来,北京涌现出一批新能源、人工智能、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先进制造等领域的高科技非公有制企业,目前已逐渐形成技术和品牌优势。

  记者从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获悉,在12日开幕的第十五届中国航空航天博览会上,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国家航天局“中国军工”“中国航天”展台亮相。

  由于轴子暗物质信号极其微弱,经典磁场干扰有几率会成为高灵敏识别轴子信号的巨大挑战。

  该项目位于福建东山县杏陈镇、前楼镇海域,该地区多年平均日照时间为2204小时,太阳能资源丰富,年平均风速5.2米/秒、最大风速可达48米/秒。

  在“夸父”设施园区,有数座单体建筑(科研厂房),它们都是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的子系统,每个科研厂房里都有多个系统正在建设和运行。

  未来,核聚变能将在人类的能源系统中占据非常大的比重,来自核聚变的清洁、持久且便宜的电能会走进千家万户。

  非编码RNA可能成为未来癌症诊疗的新指标和新靶点,其独特的细胞类型特异性表达也为实现个性化医疗提供了可能。

  11月11日,空军八一飞行表演队和空军航空大学“红鹰”飞行表演队展翅珠海,以独特的方式庆祝中国人民空军成立75周年。

  在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教授钟柏昌看来,用信息化手段为水火箭这类跨学科教学项目“赋能”,是开展科普教学创新的有效尝试。